2025年3月20日下午3时,学院“化苑教坛”系列活动之《无机化学2》公开课在第二教学楼206教室精彩启幕。此次公开课由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梁晓琴老师担纲主讲,将“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作为核心授课内容,学院20余位教师参与了现场观摩学习 。
课堂上,梁晓琴老师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开启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三个问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导入课程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对晶体场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点展开了细致入微地讲解。针对d轨道分裂后d电子的重排这一关键问题,梁老师更是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进而自然地引出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的概念,并带领同学们一步步推算晶体场稳定化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在45分钟的课堂里,同学们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互动,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现场氛围十分活跃。梁老师凭借对教学节奏的精准把握,不仅高效完成了这一无机化学课程中高难度知识点的教学任务,还针对重点难点抽丝剥茧,进行详细阐释。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及时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落实。

公开课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术研讨,学院组织了专业、深入的评课活动。高道江、徐成刚、廖杰、毛双等多位资深教师齐聚一堂,对梁晓琴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点评。高道江老师率先发言,他强调晶体场理论在无机化学课程体系中具有较高的难度,而梁晓琴老师成功地将这一复杂知识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将学生实验课的实际案例融入理论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为青年教师树立了优秀的示范课标杆。不过,高老师也指出,在教学表达的精准性上,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建议梁老师在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表述上更加严谨。徐成刚老师、廖杰老师和毛双老师则主要从PPT的优化和专业知识拓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PPT的设计可以在细节上进一步打磨,使其在辅助教学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专业知识拓展方面,应适当引入更多前沿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次“化苑教坛”——《无机化学2》公开课的成功举办意义非凡。它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知识盛宴,助力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与成长;更为学院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与学习平台。通过公开课的展示以及课后深入的评课环节,教师们得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与进步,为学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学院教育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图文:梁晓琴
编辑:吴晓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