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院举行“化苑教坛”---《化学学科理解与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展示活动
时间:2025-03-18 11:25:17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查看:112

2025年3月11日下午三点,学院杨桂榕老师在狮子山校区第三教学楼403教室,为2023级2班的本科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有机物性质主题”核心素养导向化学教学设计公开课。此次课程以“化学学科理解”“学习进阶”“教学案例讲解”三大模块为核心,将理论深度剖析与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展现了化学教学的创新设计思路与学科教育的前沿动态。院级督导徐成刚老师、廖杰老师,化学与科学教育系主任刘瑞老师等学院教师代表共同到场观摩。

在模块一:化学学科理解,筑牢理论根基部分,杨桂榕老师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切入,紧紧围绕“碳元素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角’”这一根本性问题,构建起有机物性质的学科理解框架。从价键视角、空间视角与连接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碳元素独特的成键特性,及其如何决定性地塑造了有机物的多样性。同时,结合同分异构现象中构造异构与立体异构的微观结构差异,清晰揭示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内在本质。杨老师强调:“化学学科理解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精心培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大概念,如“构性关系”“有机物之间的转化”等,及其层级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助力学生搭建起“结构-反应-性质”的完整认知体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模块二:学习进阶,助力素养提升环节,杨老师提出,有机物性质主题学习进阶理论预设模型涵盖进阶变量、进阶水平和表现期望三大要素。通过细致的不同学段学情分析、课标分析以及教材分析,将有机物性质主题的学习进程划分为“生活经验认知”“代表物认知”“官能团系统认知”三个层层递进的进阶层次。例如,在“有机物多样性”主题学习中,学生需要从对常见有机物的宏观简单辨识,逐步深入到对同分异构体推导逻辑的微观精细探析,最终熟练掌握基于构造异构与立体异构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模块三:教学案例讲解,实践驱动创新环节,杨老师以“醛的结构与性质探究”为例,进行了核心素养取向的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展示。在讲解过程中,杨老师格外注重教学思路的梳理与分析。通过醛的结构与性质探究”一课独特的板块—任务式设计,杨老师深入剖析了板块与板块、板块与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具体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入学习并感悟该主题教学案例的实际实施过程。杨老师特别指出,教学中需将认识视角,如轨道视角、极性视角等,以及分析思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将其迁移应用到对其他官能团的分析之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程结束后,教学督导对此次公开课进行了点评。督导们普遍认为,课程设计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对化学学科理解的讲解深入浅出。课程紧密立足化学教育前沿理论,成功实现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杨老师教姿优雅自然,教态亲和大方,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板块-任务”式教学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创新性。同时,督导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精简,合理控制课程容量,避免内容过于繁杂;对PPT进行优化,减少冗余文字,强化页面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使展示更加简洁明了;适当增设学生互动环节,巧妙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板书及时固定关键概念,加深学生记忆。同时,在教学节奏上做出调整,对于重难点内容放慢解析速度,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此外,建议将教学内容的架构与层次关系更明确地外显出来,结合更多具体课例展示,进一步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

本次评课反馈为杨桂榕老师指明了“内容精准化”“互动显性化”“表达科学化”三大改进方向,助力杨老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逐步转型为卓越的“学习引导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参与度、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培育兼具深厚理论素养与出色实践能力的化学教育研究者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公开课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化学和科学教育系主任刘瑞老师总结指出,课程通过“学科理解-进阶设计-案例实践”的闭环模式,为师范生提供了“素养导向”教学的生动典范。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大力推进此类研习活动,助力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

文字:邢增聪

摄影:谭  韵

编辑:杨桂榕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