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守师范教育之本 拓化学环保之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人才培养巡礼
[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3月4日
  查看:112
  来源:

一、办学定位与专业方向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化育万物 学贯中西”为院训,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培养,服务需求”的办学理念,贯彻“师范为主,理工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努力建成四川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化学、科学教育及环境工程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01.png

学院设有化学(师范)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院坚守师范阵地,高举师范大旗,同时响应国家对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愿景,培养环保人才。化学专业立足国家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旨在培养能胜任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科学教育专业面向国家对高质量科学教育的战略需求,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科学教师。环境工程专业回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技术研发及咨询,生产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及运维等方面工作,达到环保工程师、工程咨询师、环评工程师或环境监理工程师水平,并成长为研发、技术骨干或者高级管理人员。

2018年环境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专业,2019年化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化学专业作为四川省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打样专业通过专业认证,2020年环境工程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科学教育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首个师范大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2023年,环境工程作为主要的协作专业,所完成的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新工科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验收结果获得优秀。

二、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

(一)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近五年,在省部级及以上出版社出版图书10部,发表32篇教研论文,其中27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化学专业英语》分别获批四川省一流线上、线下和混合课程,同时建有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34门,各类教改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立项61项。获得四川普教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02.png

(二)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学院落实“学生中心”理念,积极推动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施翻转式、讨论式、启发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目前,学院90%以上的课程实现了信息化教学。

  03.png

(三)重视实践育人,突出实验课程教学

学院重视实践育人,加强实践课程教学。近年来,新增14个教育实践基地以及7个工程实践基地。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毕业论文占比超过70%。学院高度重视实验课程教学。现有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在库资产近2000万元,每年开设实验课程33门。2022年全面修订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反思研究”“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的支撑作用,重视高阶实验课程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高阶性。

 04.png

(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学院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典型案例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一项,发明专利20项。学院积极促进科学研究进学生科研、学生论文、学生竞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05.png

三、创新创业与卓越培养

(一)“三段两课堂”系统化培养体系

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学业生涯的“三段两课堂”系统化培养体系。在纵向上,将本科四年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模块,聚焦不同的侧重点。在横向上,统筹规划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竞赛模块,从而保证“三段”的目标能够有效落地。近三年,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项,省级大创项目28项,校级37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32篇;获得各类竞赛奖项288项,其中国家级29项,省部级62项,厅级奖励14项,校级奖励137项。

(二)以创新实验班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建设有两个创新实验班。其中“卢嘉锡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化学专业的学术型人才,“陶行知创新实验班”旨在培养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新工科建设,加强校企联合,构建“2+1+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

 06.png

实验班高度重视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生活导师—个人导师—班级导师”三位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组会+课题+竞赛”科研训练体系,学生从大一下学期起进入课题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验班学生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本科生周灵犀团队完成的论文“一步法合成纳米片线共存的高效析氧电催化剂”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获得全国20篇优秀论文之一。近三年,3人升入清华大学,1人升入北京大学,1人升入复旦大学。

 07.png

四、学生发展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以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三个一”活动。搭建学生党员服务平台,促进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08.png

(二)以高质量学生活动,推动学风建设提升综合素养

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活动形式,协同推进学风建设。通过“我与院士面对面”“院士系列讲座”等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开拓学生视野;通过跨学院、跨学校访问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热情;通过开展新生专业教育、优秀校友分享会、朋辈分享会、十分钟大讲堂等各类内容的学生活动,发挥身边榜样力量作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共促学风建设。

 09.png

(三)以考研助力高质量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分别为96.98%、95.31%、94.30%。研究生报考了和考取率处于较高水平,2021届、2022届、2023届研究生报考率分别为76.86%、86.55%和82.86%,考取率分别为32.60%、39.50%和40.77%,且一半以上进入211、985或双一流学校深造。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满意度在98%以上。

10.png

图文:刘瑞 初审:王晓洲 复审: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