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可琳 图片:林航、高元吉 初审:蔡皖飞 复审:赵丽娟 终审:廖才祥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3月18日,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潘远江教授与复旦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医学研究院陆豪杰教授受邀在第六教学楼305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副院长赵丽娟教授主持,胡平教授、曹鹏教授、陈红梅教授、陈斌副教授等教师与近200名研究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报告。

潘远江教授以“现代质谱技术与应用”为主题,结合质谱研究的现状,从现代合成科学和分析技术的机遇和挑战,质谱技术有望提供的解决方案、研究思路和应用预期目标,从质谱到智谱的转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报告中,潘远江教授还向学院师生介绍了他与质谱研究结合的三十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天然产物微量成分检测与活性成分鉴定、小分子裂解规律的研究、药物中微量(基因毒性)杂志的鉴定、有机反应机理(活性中间体)研究等,并列举了“红河事件的污染源”等具体实例。

陆豪杰教授以“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糖基化精准分析”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了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重要性、糖链修饰的特点、糖基化作为标志物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糖基化作为临床标志物面临的实际问题。报告中,陆豪杰教授介绍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往往是丰度较低的蛋白质并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有关,这些重要的蛋白质由于本身存在的量极少或修饰的量极少而很难得以有效鉴定。低丰度蛋白质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精准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作为一个艰巨的前沿研究任务,适合质谱鉴定的样品处理方法和相应的质谱分析方法对实现该任务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和研究生们就质谱测试以及分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潘教授和陆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和大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潘远江教授与陆豪杰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视角新颖、观点清晰,此次报告为我院师生的科研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编辑: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