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院“化苑教坛”《微生物学》公开课顺利举行
时间:2025-10-17 15:02:46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查看:66

  10月13日下午3时,学院“化苑教坛”《微生物学》公开课在第七教学楼203教室举行。环境工程教研室龚小波教授围绕“病毒”主题,以创新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学框架,为在场教师解锁专业教学新视角,推动教学经验互鉴与方法升级。

  课堂上,龚教授的教学设计聚焦三大“新视角”,让《微生物学》病毒章节教学更具吸引力与深度:一是生活场景联动视角,摒弃直接讲解理论的模式,以“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如何区分”这一生活疑问开篇,快速拉近微观病毒与学生的距离,再顺势引入病毒特性知识,实现“从日常到专业”的自然过渡;二是知识故事化视角,不再单纯罗列知识点,而是以天花病毒、新冠病毒等典型案例为线索,串联病毒学发展里程碑与危害,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抽象的病毒发现史、定义特性变得鲜活易懂;三是思政与专业融合视角,在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时,融入科学防控理念,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结合,让教学既有“专业厚度”,又有“思想温度”。

  课后评课交流环节,学院教学督导徐成刚教授在评课中高度认可本次课程的创新设计,他指出:‘传统微观生物学教学常因抽象概念多、可视化不足导致学生理解困难,而本次课程通过‘生活场景切入降低认知门槛、故事化叙事串联知识体系、思政元素融入升华价值。同时,他也从“优化视角呈现”的角度提出建议:可增加课件三维动画,以“可视化视角”辅助理解病毒微观结构;强化讲课声情设计,以“情感调动视角”提升学生专注力;还可补充新冠疫情防控案例,进一步丰富“思政融合视角”的内涵。

  此次公开课,不仅以创新视角呈现了病毒教学的新路径,更依托“化苑教坛”平台,让教师们在观摩、交流中碰撞教学思路。这种“以课为媒”的形式,既为《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全院教师搭建了互学互鉴的桥梁,切实助力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共同提升。

图文龚小波

编辑:吴晓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