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杨秀荣院士应邀来院做题为《分析化学-物质科学的眼睛和助推器》的学术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廖才祥,学院行政负责人、副院长伍晓春,副院长赵丽娟,学院教师及12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赵丽娟教授主持。
赵丽娟首先代表学院对杨秀荣院士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学院师生珍惜与院士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杨秀荣院士首先论述了分析化学发展历史及重要作用,阐明了分析化学在物质科学发展中的眼睛功能和助推作用。接下来,她结合课题组研究方向,介绍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部分成果,运用双偏振干涉测量技术(DPI),研究了不同形态的β-淀粉样蛋白(Aβ)蛋白(单体Aβ(1-42)、寡聚体Aβ(1-42)、高聚体Aβ(1-42))与ED1D2L受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B2的胞外结构域)以及载脂蛋白E(Apo E)与β-淀粉样蛋白(Aβ)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动力学角度系统揭示了高聚体Aβ(1-42)是如何在阿尔兹海默症(AD)中引起毒性效应以及Apo E与Aβ的亚型特异性结合规律,为阿尔茨海默症(AD)的病理揭示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杨院士还介绍了课题组将电化学分析方法与DPI集成独立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DPI现场分析仪器,并总结了分析化学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报告会尾声,杨秀荣院士特别向在场学子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回顾了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杨秀荣院士以自身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时光、夯实专业基础、报效祖国,她还特别强调,实验室的大门永远向有志青年敞开,期待更多川师学子加入科研报国的行列。
编辑:蔡皖飞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