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院举行“化苑教坛”---《大学化学2》公开课
时间:2025-04-24 09:52:0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查看:29

    4月18日17时,学院“化苑教坛”系列活动之《大学化学2》公开课于第一教学楼101教室精彩开讲。本次课程由科学教育系青年教师彭超主讲,学院督导王萍老师、科学教育系系主任王丽丽老师等多位教师参与观摩。

    课堂上,彭超老师围绕“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核心内容,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两大模块。在理论教学环节,彭超老师以“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与本质”为主线,生动解析了范德华力、偶极-偶极作用及氢键的形成机制与能量特征。针对氢键的方向性与饱和性难点,彭老师以水分子和DNA双螺旋结构为例,结合氢键网络的三维动态模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氢键对物质熔沸点、溶解性及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应用模块,彭老师以“冰的密度反常现象”与“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两个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探讨氢键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机理。

    评课环节中,督导王萍老师充分肯定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指出“从微观机理到生命现象的跨尺度关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融合思维”。同时建议增加更多应用案例,如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渗透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廖洋老师则从教学细节切入,提出优化建议,她认为可引入表面张力测定实验来强化学生对范德华力的具象认知。此外,应为本节课设置一条主线,强化各知识点的逻辑关联,使整个课堂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此次公开课是学院在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征程中的又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微观机理与宏观现象的相互印证与有机结合,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分子作用力的多层次认知框架,更激发了学生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创新思维,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范例。

                                                     图文   彭超

编辑:吴晓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