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师范生更好地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初步结合,提升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知和实践能力,2024年11月30日下午三点整,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于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102教室举办了“知识的迁移机制与教学条件”专题讲座,特邀重庆市教育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化学教师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黄梅教授分享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我院万莉老师、陈笑鸽老师、杨桂榕老师以及2022级2、3、6、11班全体同学共同学习知识的迁移机制与教学条件。讲座由万莉老师主持。
万莉老师首先表达了对黄梅教授的感谢和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黄梅教授。万老师谈到,知识迁移能力在知识加工阶段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关键环节,而黄梅教授在化学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层次的研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认真聆听、做好记录,有所收获。
讲座过程中,黄梅教授分别从什么是迁移、迁移理论的发展、模型建构过程和迁移的教学条件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关于什么是迁移,黄梅教授表示,国内教师在知识加工阶段里,最缺乏的便是迁移和激活的能力,并且迁移是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关键,强调了迁移能力的重要地位。黄梅教授也阐述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何为表面迁移,何为本质的迁移;并谈及了先验知识和思维定式对于迁移的影响。针对迁移理论的发展,黄梅教授列举了从早期到近代以来比较主流的迁移理论,并表示如今大家所推崇的迁移理论,也是需要前人提出的迁移理论作为基础;其中详细介绍了桑代克和伍德沃思的共同要素说,梳理出从例子到概括化、程序化再到模型化加工的知识迁移过程。对于模型建构过程,黄梅教授提出,应增强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尽可能产生“共同产生式”培养学生类比和概括化能力,再基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教学,进行模型建构,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练习将智力模型运用于不同的问题。关于迁移的教学条件方面,黄梅教授谈到类比迁移是科学思维的梯子,科学实践探究是科学方法的手段,模型化加为迁移做好准备,元认知反馈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修正模型,让迁移更加顺利。

最后,黄梅教授举例在国外化学教学课堂和获奖优秀课堂的教学实践,让同学们深入体会知识的迁移机制在实践中的运用。
讲座结束后,万莉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内容,并对黄梅教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交流,黄梅教授也积极给出她的看法和意见,为同学们解答疑惑。此次讲座不仅帮助我院同学了解了知识的迁移机制和教学条件,也提升了同学们化学教育专业知识素养。同学们纷纷表示,黄梅教授观点独到,讲座内容深刻,期待在今后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理论,为将来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民教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图文:周六勇
编辑:杨桂榕 审核:伍晓春 终审:廖才祥